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這里曾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山村,因為一支英雄軍隊指揮中樞的進駐而名垂青史。在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黨中央、毛主席指揮了著名的三大戰役。
當年,周恩來曾說:“我們一不發槍,二不發糧,三不發人,就是每天往前線發電報,就把國民黨打敗了!”電報的“嘀嘀”聲,究竟有何魔力能指揮千軍萬馬決勝千里?
西柏坡紀念館內“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大型浮雕。
起源于山西繁峙的滹沱河,流經河北平山縣,在太行山深處拐了個彎,環抱起一個靜謐的村莊,就是西柏坡村。村子里有間普通的農家小屋,木格紙窗、狹小低矮,十幾平方米,就是中央軍委作戰室的舊址。如果沒有標識牌,很難有人會想到國共兩黨之間驚心動魄的生死大決戰,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幅幅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畫卷就是在這里謀劃繪就。
“西柏坡作為指揮300萬軍隊的大本營,與全國各地區、各戰區的往來電報,像雪片一樣,晝夜不斷。”原中央軍委作戰室參謀劉長明說,“如果電波是有形的,那么1948年的西柏坡就會被一張電波交織的大網嚴嚴實實地罩在下邊。”
伴著耳畔滹沱河的流響,記者恍惚中仿佛又聞號角連鳴,又見炮火硝煙。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期間,黨中央、毛主席共發出408封電報,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173個師,合計154萬余人。人民解放軍以橫掃千軍如席卷之勢,創造了平均一天戰勝敵近一個師的戰爭奇跡!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
美國人曾責問蔣介石,“你有飛機,可以坐飛機指揮卻為什么總打敗仗?而毛澤東沒有飛機,靠電報指揮,為什么卻總打勝仗?”
三位美國記者或許已經回答了美國人自己提出的問題。斯諾、史沫特萊和索爾茲伯里,這3位美國記者在報道長征時發現,紅軍的著裝不同、番號不同,但都在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一首歌,他們從中發現了紅軍勝利的奧秘:紅軍將士有鐵的紀律——一切行動聽指揮。
三軍一心,則令可使無敵。西柏坡的中央軍委作戰室距離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指揮部的距離300公里到900公里不等,無論遠近,黨中央、毛主席都是用電臺指揮千軍萬馬,全軍將士一切行動聽指揮,力克艱難險阻,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國民黨軍隊的景象迥然不同。雖號稱有800萬軍隊,但派系林立、各懷鬼胎、紀律松弛,猶如一盤散沙。蔣介石跑到臺灣后總結失敗教訓,其中一條就是:共產黨有紀律,國民黨沒有紀律。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今天,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正在穩步推進,這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嶄新事業,既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也需要“愈是困難愈敢上,愈是強敵愈向前”的決心,更需要“一切行動聽指揮”的紀律自覺。
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立足燕趙紅色沃土,整合河北優質紅色文化資源,開啟“西柏坡紅色教育2.0 模式”,中心以“弘揚西柏坡精神”為己任,面對全國各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開發、訂制系列培訓課程。課程采用專題教學、現場教學、體驗式教學、浸入式教學、紅色尋訪等多種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去感染、教育人,讓每一位學員在切身的實際活動中領悟紅色精神,從而使大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新時代下走好新的征程。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