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解放石家莊是我黨“奪取大城市之創例”。配合前方英勇作戰的解放軍官兵,數萬名民兵和普通群眾也為勝利立下了可歌可泣的功勛。
在河北省檔案館,一本紅色封皮的《解放石家莊》很是珍貴。全書82頁,豎版印刷,是1948年由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編印的,是反映石家莊解放的主題圖書中較早的印本。
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編印的《解放石家莊》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我晉察冀人民解放軍,繼清風店大殲滅戰勝利之后,一舉攻克蔣匪華北戰略要點石家莊,實開我軍愛國自衛戰爭中解放大城市的先例。”書中前言這樣寫道。
石家莊的解放,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根本扭轉了華北戰局。拉開了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朱德稱解放石家莊為“奪取大城市之創例”。
《解放石家莊》收錄的近50篇文章詳細介紹了戰斗過程,并記錄了許多英雄故事。如今,翻看這本書時,除了戰場上解放軍官兵英勇作戰的事跡讓我們感動之外,其中記載的民兵、老百姓支前的故事,更是讓我們深感震撼。
在前方,民兵組成的擔架隊不懼槍林彈雨,深入戰壕支援前線。“四分區靈壽、獲鹿、正定、平山、建屏等七縣四萬余農民,曾攜帶擔架三千九百八十付,大車一千九百八十輛,牲口三千九百六十頭,浩浩蕩蕩,涌上前線,擔任擔架、運輸、破擊等任務。”人們斗志昂揚干勁十足,其中靈壽民兵向各縣挑戰,提出“不掉隊、不逃跑、完不成任務不回家”等口號。平山六區擔架二三連在緊張的戰斗中,幾天里每天竟只吃一頓飯,整夜工作不休息,始終情緒高漲。
圖:解放石家莊戰役中,民兵們在隨軍送糧
在后方,人們的支前運動同樣轟轟烈烈。“到轉運站、療養所看吧!老頭、小孩特別是青壯年婦女一群一群的,端開水的、拿雞子的,問詢戰士戰斗情況的,都很忙碌,也都很興奮。這里翻身婦女表現尤其積極。”
婦女們為擔架隊抬下的傷員做護理和慰問工作,忙得沒日沒夜卻毫無怨言。她們用女性特有的溫柔和細心照顧好每一位傷員,一針一線、一勺一飯、一言一語中讓戰士感受來自后方的溫暖和支持。書中《傷員棚夜景》一文生動地記錄了當時的場景。
“解放石家莊戰役打響后,前方不斷有傷員送過來,支前婦女們都是在傷員棚中度過,忙得幾乎沒有合過眼。在晚上的十點鐘,這一刻傷員還沒有運來,幾個勞累的婦女便擠在地上的一個席子上橫躺豎臥得倒著,想閉目養一養神。
“有一個叫趙珍珍的壯年婦女,看見傷員臉上漆黑,便端來半盆冒熱氣的洗臉水。她沒有用公家發的粗布,而是用自己的毛巾從盆里擰出來輕輕地給傷員擦臉。‘毛巾比粗布柔軟多了,兵站上為節約舍不得錢買毛巾,論說節約也是為人民,可是為人民出生入死的傷員,哪能用老粗布再刺疼他們的臉呢。’不止趙珍珍,其他婦女也都用自己的毛巾換下了老粗布。
“中年婦女李香梅負責照顧一個兩腿受傷的小傷員,剛開始小傷員睡不著,李香梅就陪他聊天,原來小傷員21歲,和她的大兒子一般大。小傷員說他爹不喜愛他,李香梅心疼地說‘真的,我喜愛你,你好了,回來跟著我,我算多了一個好兒子。’小傷員聽后開心地笑了,過了一會兒他還是沒有睡著,‘大娘,怎么著叫我睡會兒覺呀。’李香梅一摸他身上冰涼,二話不說就側過身去,一把把他抱在懷里,不一會兒小傷員在李香梅溫暖的懷抱里睡著了……”
解放石家莊,民眾是一支必不可少的“特殊部隊”。據記載,解放石家莊戰役中,參戰民兵、民工有近10萬人,準備擔架萬余副,大車4000多輛,主副食品24萬斤。今天,當我們閱讀《解放石家莊》中略微模糊的文字時,依舊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當年來自人民的力量。從這些生動的細節中,我們也真正讀懂了什么是“人民戰爭”,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深刻含義。
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位于革命圣地西柏坡,干部學院依托西柏坡豐厚的紅色教育資源,深度挖掘紅色文化,合理設計課程,創新教育形式,是面對全國各地黨政干部、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和軍隊干部進行革命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綜合素質提升等系列培訓的干部培訓機構。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