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晉察冀畫報》是中國共產黨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攝影畫報,創刊于1942年7月7日,共出版13期。1948年5月20日,晉察冀畫報社和晉冀魯豫人民畫報社合并為華北畫報社。
圖:晉察冀日報
說到《晉察冀畫報》,不能不提著名攝影家沙飛。全面抗戰爆發后,沙飛從桂林北上,10月份到達晉察冀,經聶榮臻特批成為隨軍攝影記者,不久便擔任了晉察冀日報社副社長。從1937年10月到1939年,沙飛拍攝了許多有關八路軍抗戰的照片。為了讓大家了解八路軍抗戰,1939年春,沙飛等人在平山縣蛟潭莊舉辦了一個小型的攝影展。盡管照片不多,也不大,但引起了很大轟動,十里八鄉的群眾像趕廟會一樣前來參觀。那時候老百姓大多不認識字,不能看報紙雜志,但他們能看懂照片,能從照片上直觀地看到八路軍戰斗和勝利的情景。
圖:畫報名作品—《聶榮臻與日本小姑娘》(沙飛)
這次展覽還得到了聶榮臻司令員的稱贊,他說:“你們這樣做很好,不識字的人能看懂照片,這樣的形象宣傳作用大。”展覽出人意料的成功和聶司令員的鼓勵,使沙飛萌生了印制畫報的想法。
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畫報印制的難度遠高于報紙。首先需要人才,包括攝影、制版、刻字等人員。其次需要設備,包括相機、銅版、鋅版、上等的紙張和油墨,以及各種化學制劑等。這些東西在大城市都是緊缺物資,更別說在被日軍嚴密封鎖、條件艱苦的根據地了。因此,沙飛的想法在當時聽起來有點異想天開,但卻得到了晉察冀軍區領導,尤其是聶榮臻的肯定和大力支持。軍區領導表示:籌辦畫報的一切經費都由軍區解決,在盡量節約的原則下,要多少就給多少,需要什么人就調什么人,全力支持創辦畫報。領導的支持給了沙飛極大的信心,他們從全軍區搜羅各種有用的人才和設備,并自己動手制造設備。邊區解決不了的就通過大城市的地下黨組織購買。為了購買和護送這些設備,地下黨組織歷經艱險,有些同志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為了支持制作照相制版的鏡頭,聶榮臻還貢獻出了自己的軍用望遠鏡。
經過3年的準備,1942年5月21日,晉察冀畫報社正式成立,沙飛任社長,全社共100多人。盡管此時日軍對根據地展開了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掃蕩”,再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晉察冀根據地處于最艱難的時期,但畫報社人員夜以繼日地工作,終于在1942年7月創刊。在慶祝大會上,聶司令員對畫報社全體人員予以表揚和獎勵,并為畫報親筆題詞:“五年的抗戰,晉察冀的人民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實都顯露在這個小小的畫刊里。它告訴了全國同胞,他們在敵后是如何堅決英勇保衛著自己的祖國;同時也告訴了全世界的正義人士,他們在東方如何艱難困苦地抵抗著日本強盜!”
圖:畫報名作品—《水上雁翎隊》(石少華)
畫報出版后傳到各根據地和敵占區,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希望和鼓舞,也讓日軍非常震驚。日軍一面加緊封鎖印刷制版物資,一面“掃蕩”根據地,并把畫報社作為重要的攻擊目標之一。
1943年4月19日晚,畫報社正在平山縣東黃泥一帶趕印第三期畫報,突然有群眾送信說日軍正向此地進犯,趕緊轉移。于是,大家馬上停止工作,拆卸設備,搬運埋藏好,準備轉移。此時,日軍已將村子三面包圍。在突圍中,著名攝影記者雷燁不幸遇難。
雖然日軍的“掃蕩”、襲擊經常發生,但晉察冀畫報社卻在戰斗中不斷壯大,所印制的畫報愈發精美,讓看到的人愛不釋手,視若珍寶。當時各根據地把“陜甘寧的廣播,晉察冀的銅版”視為我黨在宣傳工作上的兩大創造和法寶。
如今,我們看到的有關晉察冀抗戰的照片大部分出自《晉察冀畫報》,它不但向世界證明了八路軍在敵后進行著英勇的抗戰,也給后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歷史影像。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里走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教導,努力傳承紅色基因,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黨和國家的事業就一定會薪火相傳、血脈永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希望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特聘省委黨校、市委黨校、西柏坡紀念館、政府專家、紅色文化研究員組成教學班底;教學方式靈活多樣、教學模式勇于創新、特色鮮明;課程設計科學,嚴密合理。通過參觀考察、現場講解、教師點評、理論教學、體驗教學、研討交流等多元培訓方式有機結合,實現培訓互動、學習與體驗相結合,讓受訓學員明確政治方向,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宗旨意識,堅持組織原則,樹立優良作風,提升能力水平。
來源:學習時報,原標題:《戰地辦報:晉察冀根據地的新聞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