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清晨的滹沱河泛起薄霧,西柏坡中央軍委作戰室的木門吱呀作響。當指尖劃過斑駁的電報機按鍵,1948年的歷史場景在油墨香中蘇醒——泛黃的電報紙上,"關于淮海戰役的部署"字跡依稀可辨。這座太行山麓的小村莊,正以獨特的溫度,讓每一位來訪者觸摸到初心的真實質感。
一、歷史現場的溫度傳遞
在七屆二中全會舊址,34張條凳保持著1949年的原貌。木紋中沉淀的不僅是歲月,更是當年"不做壽、不送禮"的清風。當學員坐在標注"劉少奇"字樣的座位上,會場回蕩起毛澤東"兩個務必"的原聲錄音,時空折疊的震撼讓理論說教化作直抵心靈的震顫。一位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學員在筆記中寫道:"屁股下的硬木凳,比任何廉政課都更讓人警醒。"
中央軍委作戰室的三張八仙桌,曾是決勝千里的神經中樞。如今,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學員在此體驗"電報破譯"實訓:用毛筆謄寫加密電文,用算盤核對兵力數字。當汗水浸透仿制粗布軍裝,當年"每天處理4.3萬字軍情"的緊迫感撲面而來。
二、初心喚醒的情感觸點
毛澤東舊居的土炕上,疊放著打著補丁的棉被。在"一盞油燈"體驗環節,學員需用毛筆抄寫《甲申三百年祭》片段。搖曳的燈火下,有人發現文稿空白處竟有前輩學員的批注:"驕者必敗,惰者必衰"。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歷史教訓變得可觸可感。
"重走支前路"是最受歡迎的課程。學員肩挑扁擔運送"軍糧",在3公里山路上體驗群眾支援前線的艱辛。當汗水浸透后背,那些檔案中"獨輪車推出勝利"的記錄不再冰冷。
三、初心照進現實的溫度
暮色中的西柏坡紀念館廣場,青銅雕塑"趕考"群像巍然矗立。當學員將手貼在雕塑基座的初心石上,體溫與石紋交融的瞬間,歷史與現實完成精神接力。這溫度,是油燈下批閱文件的專注,是扁擔壓肩時的咬牙堅持,更是新時代答卷人筆尖的熱度。趕考之路未有窮期,但西柏坡的星火永遠溫熱著前行者的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