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2025年夏,某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師生赴西柏坡干部培訓學院開展紅色教育實踐,通過《西柏坡歷史的智慧與啟示》專題授課與五地聯動教學,探索革命傳統教育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徑。這場跨越西柏坡、正定、狼牙山、白洋淀、雄安的教學實踐,生動詮釋了"兩個務必"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密碼。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學員們通過"一部電話指揮三大戰役"的文物故事,深刻理解"敢于斗爭"的智慧內核。西柏坡干部培訓學院的帶班老師以毛澤東同志"進京趕考"的著名論述為引,結合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當代青年需答好"理想信念""本領擔當""作風修養"三張考卷。狼牙山五壯士跳崖處的情景教學,則通過"棋盤陀上生死抉擇"的細節還原,讓師生切身感受革命者的忠誠品格——這正是當前高校課程思政最需要強化的精神鈣質。
白洋淀雁翎隊"荷葉淀里造土炮"的創舉,與雄安新區"未來之城"的科技景觀形成鮮明對照。培訓中特別設置新舊場景對比研討環節,引導學生從歷史維度理解"守正創新"的辯證關系。這種沉浸式教學顯著提升了紅色教育的感染力,某學員在心得中寫道:"站在前輩們用生命捍衛的土地上規劃人生,突然明白了專業學習的時代坐標。"
1. "兩個務必"與學術求真
專題授課中剖析的"不做李自成"歷史警示,直指當前高校存在的學術浮躁現象。西柏坡時期"謙虛謹慎"的作風要求,對糾正論文抄襲、急功近利等學風問題具有鏡鑒意義。某教授在研討時提出:"社科研究更要傳承‘小屋子里出大政策’的務實傳統。"
2. 群眾路線與學科建設
正定縣塔元莊村"半城郊型經濟"發展案例,生動詮釋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論。這為人文社科類學科提供了研究范式啟示: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新興交叉學科,必須繼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紅色基因。
3. 趕考精神與育人目標
雄安規劃展示中心的教學環節,將西柏坡"趕考"精神延伸至新時代答卷。學院據此提出"三新育人"體系:培育能應對新技術革命、新社會矛盾、新國際格局的復合型人才。
西柏坡紅色教育的成功實踐,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可復制的經驗模型。一方面,通過建立"革命舊址現場教學+專家專題授課+學生課題研究"的三階培養體系,使紅色資源轉化為學術資源;另一方面,借助高校的智力優勢,助力西柏坡干部培訓學院開發出"革命精神量化測評系統"等創新成果,實現資源共享。
這種雙向賦能模式已產生顯著效應: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與西柏坡紀念館共建的"紅色數字展館",入選教育部思政精品項目;開發的"西柏坡紅色教育虛擬仿真課程",使更多師生能突破時空限制接受精神洗禮。正如帶隊領導總結:"當‘兩個務必’遇見‘雙一流’建設,迸發的是立德樹人的乘數效應。"
(作者: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杜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