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冉莊村,有一條長達16公里的地道網,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為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演繹著出奇制勝的抗日傳奇;它因電影“地道戰”而家喻戶曉。
進入冉莊地道戰遺址,無言佇立在村中的千年古槐,見證了戰火紛飛的歲月,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和不屈不撓的抗日精神。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實行慘絕人寰的“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使當地百姓飽受戰爭苦難。為防御敵人的襲擊,保存自己,冉莊人民奮起反抗,挖出了四通八達的地道網。
冉莊地道一般寬0.7至0.8米,高約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以十字街為中心,順沿東、西、南、北大街挖成4條干線地道,再由干線延伸出20多條支線,直通村外和周邊幾個村,最后挖成了戶戶相連、村村相通、四通八達、上下呼應的地道網,為冀中人民開展游擊戰提供了堅固的戰斗堡壘。
走進冉莊地道,仿佛進入了地下迷宮,互相交錯的地道令人難以分辨方向。地道內不僅設有指揮部、休息室、儲糧室,還設有地下兵工廠、翻眼、陷井等多處秘密設施以及路牌、油燈。地道分軍用、民用地道兩種,民用地道藏物藏身,軍用地道則用于調兵遣將。通過將道口巧妙地構筑在墻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鍋臺、衣柜等不易發現處,并加以偽裝,使敵人難以發現。同時,通過將地道連接水井、設置翻眼,一一化解敵軍的火攻、水攻、毒氣等進攻手段。
地道戰時常將敵人打得潰不成軍,其神出鬼沒的作戰方式,令敵人防不勝防,猶如驚弓之鳥。1945年春夏交接時,駐保定的日軍協同一個團偽軍的兵力,包圍了冉莊。第一輪進攻失敗后,緊接著又以兩個團的兵力,分3路向冉莊襲來。敵偽團長指揮敵人從東村口摸進村來,等到距雙廟工事十幾米遠時,民兵班長李明貴,只一槍便結果了他的性命。敵陣頓時大亂,此次進攻以徹底失敗而告終。之后敵人流傳著一句口頭禪:寧繞黑風口,不從冉莊走。
冉莊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利用地道優勢配合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余名,其中較大的戰役5次,榮獲了“地道戰模范村”的光榮稱號。
如今,20萬平方米的冉莊地道戰遺址保護區仍保留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地下保留著當年的地道3000米。近年來,先后有《地道戰》《敵后武工隊》《烈火金剛》等十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1997年,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其紀念館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每年參觀學習的游客達到100萬人次以上。
西柏坡干部培訓中心立足燕趙紅色沃土,組織學員參加西柏坡精神培訓班、紅色傳承不忘初心培訓班、黨性培訓班、能力提升培訓班等;如:西柏坡干部培訓7天班,課程包括開班式、黨校專家、政府專家等講授西柏坡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知識,帶領學員由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出發,赴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學習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品質、到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感受當年抗日作戰的萬畝蘆葦蕩、赴雄安新區基地學習新時代下京津冀一體化的國家戰略;赴冉莊地道戰遺址親臨地道感受群眾的智慧,到正定教學基地感悟習總書記的為民情懷等。
引導學員邊走邊學,邊學邊看,邊看邊悟;在沿途大巴車上開設“車輪上的紅色講堂”,引人入勝,學員們處處感悟燕趙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到各個教學點進行深度現場教學和體驗式教學,令學員沉浸其中,切實受到觸動和凈化,傳承紅色基因,在工作中凝聚智慧、提升政治覺悟和工作能力。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