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在華北平原的腹地,白洋淀如同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燕趙大地上。這片水域不僅承載著千年農耕文明的記憶,更孕育了英勇不屈的紅色基因。從抗日戰爭時期威震敵膽的雁翎隊,到新時代如火如荼建設中的雄安新區,白洋淀精神始終是這片土地上最鮮明的底色。
雄安培訓基地現場教學
白洋淀的紅色歷史可追溯至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寇的侵略,當地軍民以蘆葦蕩為屏障,組建了聞名遐邇的雁翎隊。他們憑借高超的水性和機智的戰術,端崗樓、截糧船、除漢奸,在水鄉澤國中創造了 “水上游擊戰” 的傳奇。穆青筆下的《雁翎隊》、孫犁《荷花淀》中躍動的抗日軍民形象,不僅是文學經典,更將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的燕趙風骨升華為民族精神的象征。
這種精神在解放戰爭時期進一步淬煉。白洋淀周邊的地道戰、地雷戰等戰術創新,彰顯了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勇氣。梁斌的《紅旗譜》、徐光耀的《小兵張嘎》等紅色經典,將白洋淀人的家國情懷與革命浪漫主義精神定格在歷史長卷中,形成了獨特的 “白洋淀派” 文學風格。
雄安新區的設立,為白洋淀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作為 “千年大計” 的承載地,新區建設者們將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肌理。在雄安紅色培訓基地,學員們通過重走雁翎隊戰斗路線、聆聽革命后代講述歷史,深刻領悟 “不怕犧牲、百折不撓” 的精神內核。雄安培訓基地創新 “現場教學 + 情景體驗” 模式,讓黨員干部在歷史場景中感受初心使命。
同時,雄安新區將紅色教育與干部培養深度融合。雄安紅色培訓基地推出 “紅色基因 + 現代治理” 課程體系,引導干部在傳承中創新。例如,在白洋淀生態治理中,干部們以 “雁翎隊攻堅克難” 的精神為指引,推動淀區群眾搬遷、污染防治等工作,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贏。
雄安紅色培訓現場教學
新時代的白洋淀精神,已從戰爭年代的 “保家衛國” 升華為 “高質量發展” 的動力源泉。在雄安新區建設一線,18 萬建設者夜以繼日,將 “釘釘子精神” 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創造了 “未來之城” 的雛形。黨員干部帶頭踐行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理念,在征遷安置、項目建設中彰顯擔當。
從雁翎隊的蘆葦蕩到雄安新區的建設工地,白洋淀精神始終是激勵這片土地奮勇前行的力量源泉。在新時代的征程中,這種精神正以新的形式傳承延續 —— 它是干部培訓基地里的聲聲誓言,是建設工地上的獵獵紅旗,更是千年古城蝶變的生動注腳。當歷史與未來在白洋淀畔交匯,雄安紅色培訓基地堅信這份精神遺產將永遠指引著雄安新區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