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在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地理坐標上,西柏坡占據著獨特而崇高的位置。這里不僅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更是“兩個務必”精神的誕生地,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進京“趕考”前的政治智慧和歷史囑托。如今,這座精神殿堂正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被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的創新教育模式傳承和發揚,為新時代黨員干部提供著永不枯竭的精神滋養。
一、歷史現場: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碼
走進西柏坡,時間仿佛凝固在1949年的春天。在七屆二中全會舊址,木制長條凳上似乎還留存著與會者的體溫;毛澤東舊居的煤油燈下,那份“進京趕考”的憂患意識依然清晰可觸。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創新性地將這些歷史場景轉化為鮮活的教學資源,開發出“三步沉浸式教學法”:
第一步:情境還原
學員們在軍委作戰室親手標記三大戰役的進軍路線,在簡陋的農舍里體驗革命領袖當年的工作環境。這種具身認知的方式,打破了歷史與現實的心理距離。某省直機關干部在體驗后感慨:“當我在作戰圖上標出淮海戰役的箭頭時,突然理解了什么叫‘戰略定力’。”
第二步:歷史對話
課程設置“歷史見證人”環節,邀請當年支前民工的后代講述親眼所見。92歲的王奶奶回憶道:“毛主席住的房子漏雨,可他說‘漏雨好,能聽見老百姓的哭聲’。”這些口述史料讓抽象的歷史變得有溫度。
第三步:精神解碼
通過對比分析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期間形成的300余份電報文稿,學員們自主歸納出“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等思想方法。這種研究型學習使歷史教育超越了簡單的故事講述。
二、永恒的精神燈塔
西柏坡的價值,不僅在于保存了珍貴的歷史記憶,更在于它構建了一套完整的精神傳承機制。在這里,歷史不是冰冷的展陳,而是可以觸摸的智慧;黨性教育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可操作的能力提升。
當學員們站在七屆二中全會會址前重溫入黨誓詞時,他們完成的不僅是一次儀式,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這種教育的力量,正通過一批批“趕考人”傳遞到祖國各地,成為推動民族復興的深層動力。正如一位學員留言:“西柏坡就像一面鏡子,照見我們的過去,更照亮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