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巍巍太行山下,泱泱滹沱河畔,西柏坡這座中國革命的精神豐碑,始終以"趕考"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奮斗者。近日,來自廣東高校的思政教師以"西柏坡紅色教育"為主線,深入西柏坡、雄安新區、白洋淀開展專題培訓,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探尋紅色基因的傳承密碼,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校準立德樹人的時代坐標。
一、尋根西柏坡: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之旅
西柏坡紅色教育的首站,教師們踏訪中共中央舊址、七屆二中全會舊址等革命遺跡。在七屆二中全會舊址前,講解員講述"兩個務必"提出的歷史場景:彼時中國革命即將勝利,黨中央卻以清醒的憂患意識告誡全黨"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這種居安思危的政治智慧,恰與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復雜性形成深刻呼應。在廉政教育館,教師們通過"六項規定""甲申對"等史料,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歷史傳承。有教師感慨:"西柏坡紅色教育不僅讓我們重溫了'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壯闊歷程,更啟示我們要將革命文化轉化為課程思政的源頭活水。"
二、問道雄安新區:感悟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從革命圣地轉向未來之城,雄安新區的建設現場為紅色教育注入了時代強音。在啟動區綜合服務中心,教師們透過數字沙盤見證"千年大計"的宏偉藍圖,參訓李教授深有感觸:"雄安速度背后是新時代的趕考精神,這啟示我們要在教學中融入新發展理念,培養適應國家戰略需求的時代新人。"
三、對話白洋淀:生態與人文的雙重啟示
白洋淀的碧波承載著紅色記憶與綠色發展的雙重敘事。乘船穿行蘆葦蕩,教師們聆聽雁翎隊水上抗日的傳奇故事,感悟軍民魚水情的永恒價值。"這里既有'荷花淀派'的文化底蘊,又有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實踐。"參訓張老師表示,"要將這種人文精神與生態智慧融入教育當中,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與可持續發展意識。"
此次西柏坡紅色培訓以"西柏坡紅色教育"為軸心,構建起歷史鏡鑒、現實觀照、未來引領的三維坐標。參訓教師普遍認為,高校思政教育既要深耕紅色資源"富礦",也要善用新時代"鮮活教材"。正如一位參訓教師的感言:"從'進京趕考'到'新的趕考',教育工作者更要永葆'答卷人'的自覺,在守正創新中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通過實地研學,教師們不僅深化了對西柏坡精神時代價值的理解,更在雄安新區的創新中看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契機,在白洋淀的生態蝶變中捕捉到課程思政的鮮活素材。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必將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