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2025年華北航線干部培訓班學員近日走進革命圣地西柏坡,通過西柏坡干部培訓學院設計的"五位一體"特色課程體系,開展《弘揚西柏坡精神,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專題培訓。這種將歷史現場轉化為教學課堂的創新模式,正是新時代西柏坡紅色教育的生動實踐。
在西柏坡紀念館報告廳,授課專家以"一封未寄出的家書"破題,講述1948年中央機關炊事員老李的故事。這位掌管著中央機關伙食的紅軍老兵,每月經手大量經費卻堅持用發霉的黃豆給女兒當嫁妝,自己頓頓吃野菜糊糊。當學員們在西柏坡紅色教育專題課上聽到"革命勝利后更要管住米袋子、菜籃子"的諄諄告誡時,無不聯想到中央八項規定中"厲行勤儉節約"的條款。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正是專題教學的獨特魅力。
在七屆二中全會舊址前,學員們聽到了"六條規定"的紅色故事:會議期間,毛主席發現有人用公家信紙寫私信,當即要求制定《關于健全黨委制》的補充規定,明確"公私界限必須劃清"。這種防微杜漸的警覺性,與當前"糾四風樹新風"的要求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西柏坡干部培訓學院的帶班老師指出:"當年的六條紀律,就是今天的八項規定前身。"
五大書記銅像廣場上的重溫入黨誓詞儀式令人震撼。當培訓班全體黨員舉起右拳時,教員穿插講述毛主席在西柏坡時期"三件睡衣補丁摞補丁"的往事。這種儀式教學與影像教學的有機結合,讓學員深刻體會到:中央八項規定中"嚴格規范公務接待"的要求,正是"兩個務必"精神在新時代的制度化表達。西柏坡紅色教育通過這種沉浸式體驗,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對話。
最令人難忘的是"支前體驗課"。學員們分組推著裝滿糧食的獨輪車,重走當年群眾支前路線。途中教員講述平山農民老耿的故事:他冒著槍林彈雨給前線送糧,自己卻因饑餓暈倒在路上。當現代干部們氣喘吁吁完成運輸任務時,西柏坡干部培訓學院的教員適時引導思考: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就像獨輪車上的"虛重",真正需要傳承的是"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的奉獻精神。
培訓班集體觀看紀錄片《新中國從這里走來》時,有個細節引發熱議:周恩來辦公室的煤油燈總要捻到最小燈芯,每月燈油費比參謀部少三分之二。這種"節約每個銅板為了革命"的作風,與當下"嚴控三公經費"的規定形成鮮明對照。西柏坡紅色教育通過歷史影像的今昔對比,讓紀律教育既有歷史縱深感又具現實針對性。
結業座談會上,學員們普遍反映這種"歷史場景+現實議題"的教學設計,使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不再是抽象條文,而成為可感知、可踐行的行為準則。正如西柏坡干部培訓學院院長在總結時強調:"新時代趕考路上,每個干部都要當好西柏坡精神的傳承者、八項規定的踐行者。"這場融合五種教學模式的紅色之旅,最終讓"務必保持艱苦奮斗作風"的諄諄告誡,化作學員們筆記本上力透紙背的承諾。
(作者: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杜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