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2025年盛夏,人大代表齊聚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開啟為期7天的《代表法》與《監督法》聯動實施專題研修。這座見證"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革命圣地,以其獨特的紅色教育資源,為新時代人大代表履職能力提升注入了精神動能。
在西柏坡干部培訓的首場授課中,授課專家以"趕考精神"破題:"1949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提出'進京趕考'的著名論斷。今天人大代表學習《代表法》與《監督法》,正是新時代的法治趕考。"學員們"走進"七屆二中全會舊址,聽著講解員的現場講解,感受老一輩革命家討論建章立制的歷史回聲。這種沉浸式教學使抽象的法規條文與具體的紅色記憶產生奇妙共振。
培訓團隊精心設計"紅色教育+法治實踐"教學路線:
狼牙山五壯士紀念館里,主講人講述"五勇士"為保護群眾轉移壯烈跳崖的故事,引申《監督法》"人大代表應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的深刻內涵;
白洋淀的漁船上,雁翎隊后人結合水上游擊戰的智慧,講解人大代表監督工作的策略藝術;
冉莊地道戰遺址中,學員們彎腰穿過600米地下通道,實地體會"隱蔽戰線"的艱辛,類比人大代表開展暗訪調研的注意事項。
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參訓代表們發現規劃展示館的電子沙盤實時顯示著人大代表建議辦理進度。"這正是《代表法》與《監督法》聯動實施的鮮活案例。"帶班老師指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說。新區建設者分享的"一棵樹"故事令人動容:為保護300年古槐樹調整施工方案,恰如人大代表依法監督既要堅持原則又要講究方法。
最后一站來到習近平總書記曾工作過的正定縣。在塔元莊村史館,當年人大代表推動"半城郊型經濟"發展的檔案資料,與現今村民通過"代表聯絡站"參與立法征詢的影像記錄形成時空對話。參訓代表王某某感慨:"這次西柏坡紅色教育讓我明白,履職不僅需要法律知識,更要傳承'把黨的政策變成群眾行動'的紅色工作法。"
結業儀式上,本次西柏坡干部培訓創新采用"紅色故事會"形式匯報學習成果。有代表講述在唐縣白求恩紀念館的見聞,將國際主義精神與人大代表跨區域監督聯系起來;還有代表以白洋淀"荷花定律"(前29天只能長滿一半池塘,最后1天完成另一半)比喻監督工作要有戰略耐心。這些生動實踐印證了:紅色基因與法治精神的融合,正在催生新時代人大代表履職的"化學反應"。
(作者: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杜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