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起源于山西省繁峙縣的滹沱河,流經河北省平山縣,在太行山余脈拐了個彎,環抱起一個靜謐的村莊,這就是西柏坡。72年前的3月23日,滹沱河畔陽光明媚。這一天,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離開中國革命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向北平進發。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
歲月悠悠,斗轉星移。72年后的夏天,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我應邀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參加紅色采風活動。
我們乘車飛馳在通向西柏坡的高速公路上,不一會兒就到了心馳神往的圣地——平山縣西柏坡。抬眼望去,滿眼青翠,前臨碧波蕩漾的西柏坡湖,后倚滿坡翠柏、松濤陣陣的西柏坡嶺。進入這里,一種遠離塵世喧囂的美,使我們感受到一種返回精神家園的親切和熟悉。那天,西柏坡游人如織,絡繹不絕。有的在5位書記銅像前敬獻鮮花,虔誠鞠躬,以示緬懷思念;有的凝視雕像,佇立良久,沉思不語;有的高唱革命歌曲,朗誦詩歌,歌頌領袖的豐功偉績;有的拍照留念……此情此景,使我的腦海里忽然浮現出臧克家的鏗鏘詩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吃水不忘打井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當我行走在西柏坡湖畔,依次參觀西柏坡紀念館、中共中央舊址區等10余處紀念場所時,我心潮澎湃、激情滿懷,似乎感覺到她們就像一座座永不褪色的紅色豐碑,矗立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我的思緒也不由得飛向那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
走進農家小院,在毛澤東舊居石磨前,導游講了一段趣事:1948年5月下旬,毛澤東來到西柏坡,住在房東閻受朝家。當得知警衛戰士為了保持院落清潔,要把豬圈、磨盤一起拆掉時,他深情地告訴大家:這些東西都不要拆,我們走后,將來老鄉還是要用的。誰想到日后的楸樹下、磨盤旁竟成了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商談重要事情的地方。因此,西柏坡便有了“磨盤上布下雄兵百萬”的佳話。
在西柏坡紀念館,當講解員講到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時,我不由得心潮起伏,對毛澤東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這里,毛澤東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在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里指揮包括三大戰役在內的大小戰役24次,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從根本上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決定了中國革命必勝的命運。毛澤東在這里寫下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等20余篇光輝著作,毛澤東思想進一步得到豐富和完善。
西柏坡嶺上石刻園,紅瓦蓋頂、白墻合圍,綠樹掩映、墨寶薈萃。題詞中有的回憶當年難忘時刻,有的抒發對西柏坡的眷戀之情,有的贊譽西柏坡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當我看到黃鎮題詞“新中國從這里走來”時,精神為之一振。從南湖紅船到秋收起義,從井岡山斗爭到遵義會議,從延安歲月到解放戰爭,這些革命往事,一幕幕展現在我的眼前。
1948年4月,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前委到達西柏坡,葉劍英率中央后委也同期到達,分開了整整一年的前委、工委、后委又會合到了一起。當年5月27日,毛澤東乘車抵達西柏坡。至此,中央完成了從陜北到西柏坡的轉移,西柏坡這個小山村也因此成為當時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
在西柏坡紀念館第六和第七展室之間,一條刻著37封電報的長廊吸引了我的目光。觸摸墻壁上的電文,耳畔仿佛回響起此起彼伏的發報聲。70多年前,“嘀嘀嗒嗒”的發報聲把一次次的戰略部署從西柏坡傳遞到大江南北的各大戰場上,掀起了大決戰的高潮。
參觀結束后,我們依依不舍地坐上了返京的汽車。回頭望,滹沱河水潺潺,似乎在向世人訴說著那永遠說不完的故事。群山與翠柏也仿佛在默默地告訴著人們:西柏坡永遠保存著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和艱苦奮斗的作風,永遠綿延著共產黨人的紅色血脈……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