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2025年夏,中煤公司示范黨支部書記培訓班踏上"西柏坡—正定—冉莊—雄安"紅色教學路線。作為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的經典課程,這場沉浸式西柏坡黨性教育通過歷史場景還原與鮮活故事講述,讓學員們深刻體悟"兩個務必"的精神內核。
在中共中央舊址院內,學員們在毛澤東同志舊居前駐足。毛澤東就是在這里借著馬燈的微光,寫下了《黨委會的工作方法》。講解員動情講述:當時紙張緊缺,主席將廢棄電報背面當作稿紙,12條工作方法中"力戒驕傲"的論述,正是對"進京趕考"的深刻警醒。這種艱苦奮斗的作風,至今仍是黨務工作者的必修課。
正定塔元莊村史館內,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引發討論——時任縣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騎著自行車下鄉調研,車后架上捆著自備的棉被。學員們從"睡農家炕、吃派飯"的故事中,理解了"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內涵。這種"自帶干糧去辦公"的作風,與西柏坡時期"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紀律一脈相承。
在冉莊地道戰遺址,年過九旬的老民兵李爺爺講述"土電話"的故事:抗戰時期,村民用竹筒傳聲預警敵情,形成30公里情報網。有學員感慨:"這種因地制宜的創新智慧,對我們解決煤礦安全生產難題很有啟發。"地道戰體現的群眾智慧,正是西柏坡黨性教育倡導的"依靠群眾求勝利"的生動實踐。
行程終點站雄安新區,規劃展示中心的全息沙盤與西柏坡的煤油燈形成鮮明對比。講解員介紹:"新區建設者傳承西柏坡精神,創造了一天完成11萬平方米植樹造林的'雄安速度'。"這種永葆"趕考"心態的奮斗姿態,讓學員們深刻認識到:新時代的黨務工作既要傳承紅色基因,更需開拓創新。
結語:四天的紅色尋訪,學員們帶著"從哪里來"的思考,明確了"向何處去"的答案。正如帶隊領導總結:"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的價值,就在于讓'兩個務必'從歷史文本轉化為行動自覺。"這場跨越時空的黨性淬煉,終將轉化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紅色動能。
(作者: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杜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