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聆聽一場長征主題報告會、閱讀一本長征圖書、學唱一首長征歌曲、演講一個長征故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系列紅色文化活動,激發師生的愛國熱情;
讓紅色文化的精髓深入傳統教育的腹部,紅色文化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2016秋季開學,井岡山精神教育列入教學計劃,全體新生開足16課時;
觸摸歷史的厚度,體會紅色的熱度,感受文化的溫度,學院紅色文化廣場成為學生自我展示、主動分享的舞臺,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傳承紅色文化;
以紅色傳統為底蘊,以紅色文化為滋養,以紅色基因為根脈,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根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求,將以井岡山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教育與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長期堅持探索,不斷拓展新思路,創設了三三三一一工程紅色文化育人新模式,立心鑄魂,立德樹人,讓紅色文化浸潤大學生的思想。
強化思想引領
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今年暑假,現代學院組織48名副處以上干部上井岡山,參加兩學一做專題學習,讓井岡山精神洗滌靈魂。這次學習之旅,凝聚了信念信仰,守護了不變初心,讓廣大教師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磅礴的精神力量,成為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
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武來成認為,要讓井岡山精神在高校傳承,主體是學生,但關鍵在老師。暑期安排老師上井岡山輪訓,首先讓老師從心靈上認可井岡山精神,崇敬井岡山精神,繼而成為井岡山精神的自覺實踐者和有效傳承者。
班上來了一個政治輔導員,今年秋季開學后,現代學子們又多了一個貼心人,這個政治輔導員不僅幫助學生協調關系化解矛盾、指導學生設計成才目標和職業規劃,更擔負起了用紅色文化育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學院副科以上領導干部成了政治輔導員,每人掛靠一個班級。
9月28日,現代學院召開紅色文化育人暨政治輔導員工作會議,以政治輔導員為載體,扎實落實好以生為本,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工作。據介紹,政治輔導員無報酬無上限無差別,但責任重大,必須強化政治意識,在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強化服務意識,在指導、指引大學生成長、成才上下功夫;強化看齊意識,以上率下,身體力行。
強化思想引領,現代學院把弘揚與傳承紅色文化內化成一種辦學理念,外化為一種自覺行為。推進實踐教學改革,讓思政課堂活起來,現代學院走在了我省高職院校的前列。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長期以來,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讓思政課成為犯困率最高的公共課之一。學生想逃怕點名、想睡怕答題,往往處于來了也不聽的神游狀態。
為增強教學效果,針對高職學生的文化層次和心理特點,從2013年起,現代學院就開始了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科學制訂實踐性教學計劃,思政課的實踐性教學做了嚴格的課時規定,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7章內容安排了7次實踐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16個專題安排了16次實踐課。采用多種形式組織課堂教學,素質拓展、情景模擬、主題朗誦、知識競賽、理財報告、美麗家鄉PPT導游等,著力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的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專題授課教學模式,任課教師集中精力在所選專題領域精心進行課堂設計,成為本專題的專家, 多人一課,在不同班級循環授課,學生在同一個學期可以領略不同教師的講課風采。這種模式讓學生有比較,老師有壓力。實踐教學改革,巧妙地將思政教育這把鹽,融入日常生活和文化知識這碗湯里,學生由原先的不愿意上甚至逃課,轉變為對思政課的滿懷期待和積極參與。
傳承紅色基因
打造紅色文化育人新模式
精神因傳承而不滅。
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之水,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依托和載體,以井岡山精神為代表的紅色精神、紅色文化,具有跨越時空的正能量。用井岡山精神熔鑄紅色校園文化品牌,現代學院力推三三三一一工程,開辟紅色文化傳承渠道,綜合運用講授式、參與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幫助大學生直觀感悟革命歷史,全面激發紅色基因,打造紅色文化育人新模式。
三三三一一工程即:三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三走,走社區、走農村、走企業;三研,研教材、研課題、研紅色體驗活動;一一,十一個活動載體,如紅色文化教育專題課、紅色舞臺劇演出、紅色電影展播、紅色文化宣講報告團、紅色書庫、紅色文化長廊、紅色文化體驗活動、紅色文化廣場、紅色志愿服務隊、紅色文化育人公眾號、紅色畫冊等。通過吸取紅色文化的滋養,讓紅色文化浸潤大學生的思想,凸顯現代學院自己的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
井岡山精神進課堂。開設紅色文化教育專題課,將紅色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據介紹,從2016秋季學期,現代學院將井岡山精神教育寫入教學計劃,全體新生開足16課時,其中課堂教學8課時,實踐教學8課時。
紅色經典入頭腦。紅色文化長廊潤物無聲。在建筑工程分院、設計分院等教學樓內,都設有紅色文化長廊,五四運動、紅船建黨、三灣改編、南昌起義、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紅色故都瑞金等紅色歷史文化宣傳畫掛在走廊兩旁,潛移默化中發揮教育的力量,讓同學們在內心生發出艱苦奮斗攻難關的勇氣,相信意志力和信念能夠創造奇跡。在紅色書庫墻上,張貼了不少學生的學習心得。
紅色基地供養分。建立大學生紅色教育基地,讓紅色文化揚起來。2014年3月,現代學院大學生黨性修養與理想信念教育學習基地(簡稱紅色教育基地)正式掛牌成立。紅色教育基地的實體建在學院圖書館6樓,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由大學生紅色書庫、紅色報告廳、紅色文化長廊等部分組成。紅色書庫開辟了圖書館的新功能,專題收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黨性教育四大類紅色圖書600余冊,為師生開展紅色文化的學習研究提供了陣地;紅色報告廳則采用聲光電等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擁有幾十部紅色教育影視資源,入黨積極分子的黨課培訓以及大學生紅色報告團的巡講都在紅色報告廳舉行。
紅色廣場提素質。有才你就來,紅色文化廣場將學生由從紅色文化教育的客體變成主體,號召學生用自己方式展示、分享、弘揚紅色文化。每逢周末、重大節假日或紀念日,紅色文化體驗活動將紅色文化與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文化活動結合起來,一方面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受到紅色文化的感染和教育,通過活動實踐體驗,使紅色文化教育內化入腦。
堅持立德樹人
用紅色文化激勵學生成長成才
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像一束陽光,固本培元。現代學院用紅色文化來激勵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形成勤學苦練強素質,意志堅定跟黨走的良好氛圍。
在報告宣講中傳承紅色文化。2011年,現代學院就組建了大學生黨員紅色報告團。紅色報告團成員要求思想上更先進,學習上列前茅,工作上做榜樣,生活中當模范。幾年來,紅色報告團先后組織開展了以胸懷大志、為國為民為主要內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團結互助、感恩誠信為主要內容的道德品質教育,以勤儉樸素、嚴于律己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美德教育,以頑強拼搏、爭創一流為主要內容的信心激勵教育。大學生黨員紅色報告團,變說教、灌輸式教育為體驗、感受式教育,讓大學生黨員動起來,提高了紅色文化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紅色報告團與艾溪湖一小結成幫扶對子,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至今已堅持了6年。
在社會實踐中傳承紅色文化。開展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長期以來,學院堅持以大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為主體,組建學院、二級學院兩個層次的三下鄉社會實踐隊。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亮出紅色身份,是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筑工程分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尋訪紅色足跡,參觀賀子珍紀念館和三灣改編紀念館,革命先輩們艱苦奮斗的歷史,增強了志愿者們的社會責任感。今年7月,設計分院紅設突擊隊走進貧困縣樂安縣,進行為期5天的環保主題實踐活動,清理古樟林,發放環保宣傳單,開展環保問卷調查,走進課堂給孩子們上環保課,給貧困孩子贈送文具,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肯定。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先后多次被評為全國、全省高校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服務隊。
在志愿服務中傳承紅色文化。黨員師生下社區,讓理論和實踐合起來。設計分院黨總支與南昌市義工協會合作成立了南昌市義工協會分會,在青云譜交警大隊、高新社區、青云譜社區掛牌成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信息工程分院大學生電子科技中心10多年來堅持為社區居民義務維修電器,在董家窯街道金家山社區常年掛牌定點開展服務。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學院與社區聯系更加密切,設計學院老師帶領學生黨員在高新社區建立四點半課堂,在下午孩子們放學而家長未下班之際,免費教授孩子們畫畫。正在實習的建筑工程分院14級工程造價(7)班學生朱美群,圓了自己的一個夢想支教,她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克服了支教路上的所有艱辛,用自己的熱情和愛溫暖著大山里的孩子們。這種不怕吃苦、勇于奉獻的精神,正是傳承紅色文化的完美體現。
靈活運用新媒體,讓思政教育無微不至。現代學院積極占領網絡宣傳陣地,官方微信已成為全體師生和校友關注學院動態的主要媒介,成為指尖上的現代,并榮獲中國職業院校新媒體五十強之優勝高校。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基礎上,又專門建立了紅色文化育人微信公眾號,使學生能迅速、及時、全面關注了解紅色文化的相關內容,用紅色文化涵養身心、鑄魂育人。
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打造全國一流高職院校,不忘初心的現代人,圍繞重內涵、強特色、提質量的發展思路,在建設活力現代、幸福現代、卓越現代的二次創業偉大征程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