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淮海戰役是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今連云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一次大決戰。作為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戰役之一,60萬人民解放軍之所以能夠擊敗有著優勢裝備的80萬國民黨軍,與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據統計,參與淮海戰役后勤保障的民工總數達543萬人,相當于每個戰斗員身后有9個民工在保障。正如陳毅所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提前搞好戰略預置
淮海戰役規模巨大,地域廣闊,參戰兵力眾多,地理環境復雜,作戰方式多樣多變,戰役進程轉換迅速,后勤保障任務艱巨而繁重。毛澤東對此極其重視,早在1948年9月28日的電報中就指出:“對全軍作戰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內,有充分之準備,方能開始行動……須準備兩個月至兩個半月的糧秣用品。”為加強對后勤工作的組織領導,中央軍委派后勤部長楊立三協助華野和中野相關部門開展后勤支前工作,不僅各中央局成立了總的支前領導機構,而且各級都成立了相應的支前組織:專區成立了支前支隊,縣成立了支前大隊,區成立了支前中隊,鄉成立了支前分隊,村成立了支前小隊,這為后勤支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證。
為緊前做好后勤保障準備工作,各支前組織鮮明提出了“一切為了戰爭,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口號,相關部門迅速布置了以戰場為中心的運輸供應網,設立了許多糧站、兵站、民工站,大力搶修公路、橋梁、電話線路等基礎設施,對籌集軍糧、儲備彈藥、民力調集、物資運輸、戰場救護和傷員后送等后勤工作作了詳細周密的部署,對大兵團集中一個戰場及與友鄰部隊并肩作戰會遇到的各部隊不同供給關系、供給標準的物資補給等后勤問題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在戰役前夕,僅華東地區就動員了隨軍民工及二線民工60余萬人,建立了六縱三橫共9條民運線,搶運了1.8億斤糧食到戰場附近,完成了全部冬衣及50萬雙鞋子等供應任務,為戰役的順利展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動員群眾、依靠群眾,全力以赴支援前線
動員群眾、依靠群眾進行革命戰爭,是我軍取得淮海戰役勝利的重要保障。在淮海戰役中,前線參戰將士加上隨軍民工達150多萬人,僅每天消耗的糧食、馬料就有500多萬斤。這些糧食從哪里來?大量物資如何運到前線?淮海戰役前,解放區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翻身農民獲得了土地,表現出極高的革命熱情。人民群眾提出了“解放軍打到哪里,我們就支援到哪里”“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送什么”“傾家蕩產也要支援淮海戰役”等極具感召力的口號。在各支前領導機構的組織下,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全力以赴支援人民子弟兵。后方群眾日夜不停地籌集糧草,碾米磨面,加工軍糧,趕做軍鞋、軍衣,還有大量的后備兵團,隨時準備轉入主力部隊。
運輸線上,人如潮涌,川流不息,吱吱呀呀的小推車,一個追著一個向囤糧點、兵站和戰場飛馳。“華東支前英雄”唐和恩帶領小車隊風餐露宿、晝夜兼程,跑遍了幾乎整個戰場。他隨身帶了一根一米多長的小竹竿,每到一地便把地名用針刻在上面,竹竿上刻下了山東、江蘇、安徽3個省88個城鎮和村莊的名稱,總行程長達5000余里。“特等支前功臣”朱正章腿生凍瘡、疼痛難忍,仍咬緊牙關、拄著木棍堅持轉運傷員8趟,往返300余公里。整個淮海戰役,動員了隨軍、二線轉運常備民工和后方臨時民工共543萬人,為參戰部隊的9倍,出動了大小推車88.1萬余輛,向前線共運送約9.6億斤糧食、1460萬斤彈藥和大量其他軍需物資,轉運傷員11萬人,出色地完成了艱巨的后勤保障任務。后方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不僅在物質上使前線部隊得到充分的供給,而且在精神上也激發了廣大指戰員英勇殺敵的革命斗志。
圍繞作戰,聚焦任務,創新拓展保障方式
在戰役第一階段后期,隨著戰役的勝利進行,國民黨軍大量敗逃,人民解放軍實施追擊作戰,行軍速度大大加快,囤糧點、兵站和醫院常常被遠遠地甩在后面,運輸線大大拉長,隨軍運送物資的民工、車輛和挑子很難追上急行軍的部隊,這就造成了前后脫節的現象。這一時期后勤工作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后方的衣服、彈藥、糧食等各種物資一時運不上去,前方的傷員又不能及時轉運下來,后方各種物資堆積如山,前方卻缺衣、缺彈、缺糧,有的部隊甚至在短期內一天只能吃到一兩頓菜稀飯。
針對當時的戰場形勢和任務,人民解放軍緊急調整后勤部署,積極創新拓展保障方式:迅速增設多處糧站、兵站和轉運站,加速向戰區運送戰役儲備糧,要求各糧站必須囤積部隊5天所需要的糧食。由地方支前機關派出人員在戰區附近積極組織現地籌措,以保障部隊急需,緩解燃眉之急。許多群眾主動將糧食拿出來,有的說:“解放軍流血犧牲為著我們,我們獻點糧食算得了啥!”采取分段運送和直接運送相結合的辦法,將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組織起來,把糧食迅速搶運到一線部隊。當時負責緊急趕運11萬斤白面的莒南縣運輸團,從山東到江蘇、安徽千里跋涉,自帶的口糧全部吃光了,可還是沒有追上部隊,但他們沒有動用車上的一撮面粉,忍著饑餓堅持追趕,直至最終完成任務。趕修了公路、橋梁,組織了運河水路運輸和汽車陸路運輸,在廣大山嶺、平原和河道水網地區新開辟了多條運輸線。徐州解放后,搶修了由濟南到徐州的鐵路線,大批糧食、彈藥、物資通過鐵路直接運往前線,運輸的緊張狀況得到根本改善。
要彈有彈、要糧有糧,做好瓦解敵軍工作
淮海戰役進入第三階段,由于戰線迅速西移、戰局不斷擴大,前后方距離拉遠、運輸線拉長,參戰兵力和支前力量多元集中,再加上天降大雪、氣候惡劣,后勤保障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為此,華東、中原、華北三區在徐州召開聯合支前會議,協商聯合支前具體方案,討論糧食、民工、交通和貨幣幣值統一等四大問題,明確部隊元旦、春節供應等要求,各地區支前工作更加協調統一、步調一致。第三階段初期,為麻痹并穩住傅作義集團,配合進行平津戰役,淮海戰役一線部隊奉命在兩個星期內暫停對杜聿明集團的軍事進攻,主要對包圍的敵人開展瓦解敵軍的政治攻勢。
經過細致周密的工作,人民解放軍一線陣地要彈有彈、要糧有糧,每名指戰員還收到一份經中央批準慰勞的年禮:一斤豬肉、五盒香煙,同時收到后方人民送來的裝有軍鞋、花生、紅棗、慰問信等的慰問袋,可謂物資充裕、兵強馬壯、士氣高昂。此時,淮海大地連降大雪,嚴寒和饑餓使近在咫尺的國民黨陷入混亂和絕望之中,一切可以吃的、燒的東西全部吃光了、燒光了,敵人內部經常會為搶奪一塊大餅而發生火并,被凍死、餓死、打死的厄運時刻威脅著他們,可謂彈盡糧絕、山窮水盡、士氣頹廢。在凜冽徹骨的寒風中,人民解放軍頻頻向敵人陣地喊話:“國民黨軍兄弟們,過來吧!解放軍寬待俘虜!大米飯、白饅頭盡你們吃飽!”就這樣,我們的大米飯、白饅頭也成了打擊敵人的武器,伴隨著我軍寬待俘虜的政策,深深滲透到敵人的內心。成批饑寒交迫的國民黨兵紛紛棄暗投明,奔向我軍陣地,在前后20天內,主動投誠者多達1.4萬余人,足有兩個師的兵力。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