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太行山籠罩在蒙蒙煙雨中,大巴車沿著蜿蜒山路盤旋而上,車窗外層疊的翠色被雨霧浸潤得愈發深沉。當“?西柏坡紅色教育培訓中心?”映入眼簾時,車內的黨員們不約而同挺直了腰背——這片孕育新中國曙光的紅色熱土,此刻正如展開的史冊般等待著我們去追尋、去思考。
踏入中共中央舊址大院,獨特風格的屋舍在細雨中靜默佇立,墻面上斑駁的彈痕像凝固的時光密碼。帶班老師的講解穿透雨簾:“1948年春天,毛主席就是在這個不足15平米的小屋里,寫出指導解放戰爭的電報手稿。”雨水順著屋檐串成珠簾,恍惚間仿佛看見煤油燈下伏案疾書的身影。黨員們收起雨傘,任細雨浸潤衣衫,在軍委作戰室舊址前重溫入黨誓詞,鏗鏘誓言與雨打梧桐的聲響交織成特殊的交響。
?西柏坡黨員教育培訓?的創新課程讓人耳目一新。在情境教學環節,我們化身“電報破譯員”,在模擬指揮部里爭分奪秒處理“前線急電”;在專題研討會上,青年黨員們圍繞“趕考精神當代價值”展開激烈辯論。雨中的廉政教育館更具沖擊力,泛黃的《甲申三百年祭》影印件、觸目驚心的懺悔書,與窗外被雨水洗刷得發亮的“兩個務必”石刻形成強烈對比,警示著每位學員要永葆政治本色。
夜雨敲窗的討論室里,82歲的老黨員李青山撫摸著胸前的黨徽動情道:“我這輩子最驕傲的,就是始終記得?西柏坡黨員教育培訓?教導的‘務必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年輕干部小張在筆記本上重重寫下:“新時代的‘趕考’路上,要讓西柏坡精神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綻放新芽。”晨霧未散時,?西柏坡紅色教育培訓中心?組織我們冒雨重走“支前小道”,泥濘山路上,當年老鄉們推獨輪車送軍糧的轍痕依稀可辨,每一步都踏出對初心的叩問。
返程時雨勢漸歇,太行群峰在云隙間露出蒼勁輪廓。?西柏坡黨員教育培訓?不僅是一次歷史尋根,更是一場觸及靈魂的精神淬火。當汽車駛離這片紅色熱土,每個人心中都裝著一捧被細雨浸潤的泥土——那是共產黨人永遠的精神原鄉,是新征程上接續奮斗的力量源泉。新時代的“趕考”路上,這捧泥土將滋養我們穿越任何風雨,永葆赤子之心。
(作者: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杜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