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84136144(王老師)
郵件:84136144@qq.com
培訓基地
1、革命圣地西柏坡
2、石家莊祥泰路66號
作為著名的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這個太行山麓的小村莊見證了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在專題授課中,教員講述了"一盞馬燈"的故事:1949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期間熬夜工作時,警衛員多次提醒休息,他卻說"進京趕考,豈能懈怠?"這盞照亮黨中央最后農村指揮部的馬燈,如今陳列在西柏坡紀念館,成為西柏坡黨性教育的生動教材。省水文局黨員們在此重溫"兩個務必",深刻體悟"趕考"精神的時代內涵。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初心足跡,學員們來到正定縣。在塔元莊村史館,一張1983年的老照片引人駐足——時任縣委書記習近平騎著自行車下鄉調研,車筐里裝著干糧和水壺。當地老黨員回憶:"書記常說'調研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這種務實作風與西柏坡精神一脈相承,為新時代黨員干部樹立了標桿。
保定直隸總督署的"戒石坊"前,教員講述了清代廉吏于成龍的故事。這位被康熙帝譽為"天下第一廉吏"的總督,每日以豆腐青菜果腹,離任時僅有一匹瘦馬馱著舊衣箱。通過對比封建清官與共產黨人的根本區別,學員們更加理解"打鐵必須自身硬"的深刻含義,強化了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政治自覺。
在狼牙山五勇士陳列館,當聽到馬寶玉等戰士彈盡糧絕后高呼"共產黨萬歲"縱身跳崖時,許多學員熱淚盈眶。這座海拔1105米的山峰,用花崗巖鐫刻著"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的題詞,與西柏坡黨性教育倡導的犧牲奉獻精神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
教學總結會上,省水文局黨員結合"滹沱河水文監測"工作實際展開討論。有人提到1948年中央機關在西柏坡時,曾組織軍民共同治理滹沱河水患的歷史,這正是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的縮影。大家紛紛表示,要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守護江河安瀾"的實踐動力,以"永遠在路上"的趕考姿態,答好新時代水文事業的民生考卷。
(作者: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杜老師)